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成员动态 → 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王平:守护深蓝铸“匠心”
来源:中国船舶     日期:2020-12-04    字体:【大】【中】【小】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工作岗位没有兴趣的人,能干出突出的成绩、取得杰出的贡献。

——王平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八所副总工程师王平,长期奋斗在军用舰船总体研发设计工作第一线,在舰船总体设计和科研、军船特种任务系统集成设计、舰船装备及技术体系论证规划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他用热爱和奉献,守护着祖国的深蓝海疆。





热爱:立志投身舰船研发设计事业


王平热爱的这份事业正是舰船研发设计工作。

像大多数男孩一样,王平从小就对军事装备非常感兴趣。1999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博士毕业,随后进入我国成立最早的舰船总体研发机构——七〇八所工作,开启了海军舰船研发设计之路。

在七〇八所广阔的舞台上,王平在舰船装备总体研发设计工作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将热爱挥洒在每项研发设计任务上。

2001年,王平参加了某型护卫舰的方案论证和投标设计工作,担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在总设计师和许多老同志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他独立完成了所有总体文件的编制、计算,编写了论证报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投标截止日的当晚,下着大雷雨,王平和整个团队奋战至凌晨三点,总算完成了所有文件的打印装订。虽然最终投标失利,但极大地锻炼了他的业务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意志。

舰船研发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每个技术细节都要追求“完美”,个中艰辛并不是一句加班加点能够形容的。2008年,王平担任某型两万吨级生活保障船的总设计师,整个方案论证时间仅有两周时间。他和研发团队几乎每天加班到深更半夜。竞标截止日前一天,团队发现了一个虽不严重但可以影响技术分的问题,涉及总图、液舱、稳性等十几份图样文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身边没有其它助手的情况下,王平一个人在空调故障的房间里光着膀子,认真核算校对调整,3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图样文件的修改协调工作,弥补了方案缺陷,并最终获得竞标成功。该船的研制最终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创新:研发一流海军舰船装备


在举世瞩目的南海大阅兵和海军70周年大阅兵上,由七〇八所研发的多型舰船接受最高统帅检阅。一艘艘海军舰船劈波斩浪、铁流澎湃的场景让王平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在战斗环境中,潜艇可能受到来自水下、水面、空中的多种威胁,一旦遭到水雷、深水炸弹、鱼雷等致命性打击,艇上人员的逃生几率非常低;即使在非战斗环境中,机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以及环境变化也可能给潜艇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潜艇救援装备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第一代援潜救生船采用单一的锚泊定位,这使得救援作业水深限制在100米以内,抛锚定位布设作业场的效率低,且定位精度差,耗时可能要数天时间。要解决上述问题,急需装备升级。2003年,王平被任命为新一代援潜救生船的副总设计师,主持“海洋岛”号援潜救生船的科研及总体设计工作。

“刚刚接手时,我就意识到,这艘作战支援保障舰船,其设计难度不比战斗舰艇低。”王平回忆。他和设计团队在摸索中前进,首次在舰船装备上采用了全电力推进和动力定位技术,不仅将救援作业水深提高到数百米,而且定位精度高,救援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与此同时,王平和团队一起成功攻克了综合电力系统和救援系统集成设计、风浪流环境载荷预报及动力定位能力评估等20余项关键技术难关,确保该船实现了预定的技术指标,使其达到国际同类型船的先进水平。2009年,“海洋岛”号交付使用,成为我国潜艇防救的中坚力量,多次海上大阅兵上都有她的身影。

“研发一流海军舰船装备,不仅要热爱工作岗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还要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王平表示,“舰船行业是一个传统产业,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现代排水型舰船装备航行性能的改善虽然仍可以通过优化船型来实现,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创新舰船的水动力构型,则可以较大地改善舰船的综合航行性能。”

王平刚进入七〇八所工作的时候,就对排水型多体船型有较大的兴趣。他曾牵头针对大型小水线面双体、三体、五体等多体船型的水动力性能及其在舰船装备上的总体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预先研究,并因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




传承:培养研发人才梯队

研发一流舰船需要一流人才,需要合理的研发人才梯队。

七〇八所作为我国海军主力装备研制的核心单位和我国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一代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舰船研发事业中彰显“匠心”,在“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中代代提携,成为七〇八所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金字招牌。

“未来的人才培养,应该是打造一支有责任心、有能力、敢于创新、年龄层次科学合理的设计师梯队。”王平表示,近年来,他在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型号任务锻炼和带教研究生,在排水型新船型和防救舰船研发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一些新船型的研发和智能装备运用,如果没有很强的人才梯队跟进学习,就没有办法去填补空白。以前,‘海洋岛’号援潜救生船的救援深度从最初不足100米提高到数百米,就是个好例子。以后,海军装备体系建设日趋完善,船舶研发设计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如新概念船型、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在舰船装备上的集成应用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但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一天,我就要为舰船设计多出一份力。”王平感慨地说,“相信我国舰船装备在全体舰船人的努力下,会发展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可靠,更好地守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海疆安全。”

成绩属于过去,荣誉鞭策未来。对于成绩,王平从不居功,“舰船研发工作者只是描画船体‘神经脉络’的人。而一艘船设计建造得好不好,很讲究团队配合,不仅仅是我们研发设计人员内部不同专业的配合,还要和造船厂技术人员、以及使用者海军官兵协调好。”王平坦言,他赶上了海军装备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业20年就参与了多艘舰船的研发设计工作。未来,他将进一步发扬“胸怀祖国,献身军工;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远望精神,为舰船装备的未来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