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总工程师黄蔚获得了“上海领军人才”称号。 在七○八所,如果你向黄蔚的同事询问他最大的特点,得到的回答大部分是“注重细节,喜欢钻研”这一类。如果你查阅研究所的人事档案,会发现他所获得的荣誉大多与“进步”有关:2002年,他主持设计的某型综合补给舰获得了中船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他主持设计的新一代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上海领军人才”这一称号,更是对黄蔚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军辅船设计领域取得佳绩的充分肯定。 体人所需,为航天事业助力 在荣誉和光环背后,是黄蔚对细节孜孜以求的关注和持续的改进。之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远洋科考测量船设计工作重点考虑的是要满足续航能力要求和一定的试验条件,而极少关注船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舱室的噪音污染及恶劣的居住环境制约了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观测科研能力。黄蔚注意到了这一不足,大胆借鉴豪华邮轮的设计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等先进设计理念。在降噪方面,他主张使用减振降噪材料,使得80%的舱室噪音控制在55分贝左右,重要舱室噪音在42到52分贝,噪音水平已经与豪华邮轮相当,局部甚至更低;在环保方面,他不仅使用了大量环保材料,还采用轻质柴油作为燃料,以减少废气排放,并给测量船配备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系统。为了提高乘员在海上的生活水平、保障其身体健康,船舶的冷藏系统采用气调保鲜技术,可保证船员在1个月内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此外,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航天测量船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第三代航天测量船(“远望5”号、“远望6”号)的总设计师,黄蔚带领研究团队不断研究新船型、新技术,探索新的领域。全船建模、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缩短了设计时间,而且提高了设计精度,使新一代航天测量船集当今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创新设计的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依据测控系统的技术要求,研究团队协作攻关,成功解决了大型天线布置带来的电磁兼容难题。 该型船交付后,先后承担了同步通讯卫星发射定点试验、“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奔月及“天宫一号”对接等重大工程的海上测控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攻坚克难,为护航任务加油 2002年左右,黄蔚担任了某型综合补给舰副总设计师。经过数年的攻关,黄蔚带领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干、液货补给物资在舱内安全存放和转运、总体布局和总体性能优化等多道关键技术难题,对补给舰项目的成功研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近几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猖獗的海盗活动极大地威胁了我国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因此向亚丁湾派遣护航编队成为保障我国海上生命线、扬我国威的重要军事行动。然而,亚丁湾距离中国本土港口遥远,海岸线绵长,中途又无可资补给休整的友好港口,护航任务繁重。因此,为护航编队提供充足的补给成为一项关系我海军和我国际形象的重要使命,而黄蔚设计的补给舰在为护航编队“护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黄蔚设计的微山湖舰等补给舰在赴亚丁湾护航时,以一流的性能和质量经受住了长航程、高密度、恶劣环境的考验,得到了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微山湖舰先后完成6批亚丁湾护航任务,航程达20万海里,创造我海军舰艇执行护航任务时间最长、航程最远、海上补给次数最多等纪录。 桃李成蹊,为军船研发育人 在七○八所工作的这20多年中,黄蔚不仅设计出了一款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而且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研发设计人才。其研究团队中的杨卫英已经成长为舰船动力系统设计及系统集成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结构科王晓宇已经成长为结构力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张祥瑞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年轻军辅船总设计师。这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现在,黄蔚正与他的研究团队一起展望我国海军未来的发展。针对海军发展的未来需求,黄蔚提出了系统梳理学科体系,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设想。为此,黄蔚带领有关科研人员,认真研究海军发展规划,详细分析未来我国军船发展方向、技术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28个专业组成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七○八所军船学科体系,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技术主攻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的人才配备和培养目标,为七○八所今后若干年军船研发设计人才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陈齐乐)